游戏行业人才供过于求的大环境还在延续,特别是随着企业降本增效战略的普遍实施,如去年伽马数据《2021-2022中国游戏企业研发竞争力报告》显示,2021年下半年游戏人才招聘总需求同比减少23%,其中游戏策划的招聘需求下降幅度最大。
前几日,脉脉高聘发布了《2023游戏行业中高端人才洞察》再次表明,版号常态化并没有改善这一状况,整个游戏行业,媒介投放等通用型⾮技术岗位的新发岗位量占比依然逐年下降。
另一方面,供需错配体现在技术人才始终紧缺,尤其是随着AI等技术发展,算法工程师等岗位量占比涨幅明显。
与依托项目数量决定的岗位不同,技术本身是需要长期投入、长期维持才能收获稳定成效的类别,短期挥舞钞票重金挖人才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行业性的供需失衡。
游戏技术的价值是成为未来游戏价值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围绕游戏技术的探索本质就是科学技术上的探索。这一明确的发展趋势迫使企业采取更多方式长期稳定获取人才,全方位加强与高校合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选择。
此消彼长
供需错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薪资,截至2023年7月,游戏行业人才月薪1-3万元占游戏行业总数量的65%;月薪5万以上的仅有3.34%,1万以下的占比19.68%。相比去年,近3成游戏人薪资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降薪超过30%的占比4.58%。
2023年1-7月,游戏行业人才供需比达到2.32,高于新经济行业整体的人才供需比2.02,求职竞争激烈程度高于平均水平。2021年-2023年7月,UI设计师、招聘、媒介投放等通用型⾮技术岗位的新发岗位量占比,逐年下降。
虽然游戏行业整体人才处于饱和状态,但技术人才依然紧缺,其中语音、视频、图形、图像开发人才供需比仅为0.53。
其中被单独点名的还有AI,洞察显示AI技术已逐渐应用于游戏产业的策划、美术、程序、运营等各个环节,74.95%的游戏行业从业者已经在工作中不同程度的使用了AI工具,其中每天都在频繁使用的从业者为7.19%。另有近2成从业者在工作中暂时用不到AI,但也在主动学习中。
此前游戏价值论已经反复强调了游戏技术发展对于游戏行业进步的意义,一方面技术的应用直接与游戏内容竞争力挂钩,满足降本增效的战略需求同时提升游戏产品品质;另一方面从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游戏技术承担跨界破圈创造更多价值、拓展行业天花板的实际作用,甚至游戏技术与文化传播也成为主管部门眼中游戏出海的核心关键词。
作为未来发展规划,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并不是追求短线的即挖即用立刻生效,而是阶段性长期储备和投入才能见效,这也导致面对人才不足的困境,转向“人才摇篮”的高校建立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势在必行。
加深而非开始
需要明确的是,游戏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并非因技术才开始,而是在此前基础上的加深。
除了常态化的校招宣讲,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通过课程、赛事等形式与高校已经建立的相关合作。
如腾讯游戏学堂,与全球几十家大学达成了战略合作,提供资金、专家和游戏行业一线研发经验等方面的资源,与学校一起共同建设游戏类课程,并且共建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现并培养具备潜力的人才。网易游戏学院同样是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内外重点高校30多所,采取了在校企合作中投入优质讲师资源共建课程的方式,系统地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造力和职业素养。
各种赛事更是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如腾讯高校游戏创意制作大赛、网易高校MINI-GAME挑战赛、网易游戏高校原画设计大赛、吉比特&雷霆游戏未来游戏制作人大赛等等。
从方向来看,合作1.0阶段更多集中在定向知识培养、发掘游戏创意以及提供实操机会的目的上。
2.0阶段则是深度认知游戏价值后,新增“游戏+行业”的探索,与高校的合作也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人才到了参与式的社会实验和科普。
如2021年12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可持续设计理念”专业必修课结课,腾讯互娱社会价值研究中心和罗布乐思为本次课程提供了游戏化思维相关的学术理论与技术支持。在4个多月的课程学习中,学生们从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探索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以游戏化方式呈现研究成果。
“游戏+行业”想要发挥真正的价值,需要产、学、研结合构建产业链,其目的是解决实际的行业和社会问题,这些都离不开专业领域的深度支持。
随着重视程度增加,与更多专业人士积极主动的配合协作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而高校学子所处的氛围决定了相比游戏专业开发者,他们离行业或者说学术领域更进,更容易在与同学、老师的沟通交流中迸发出新的想法和创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围绕教育、环保、科技等诸多案例中,都有高校和学生参与的身影。对于学生和学校,大赛、互动课程等激发创造力的活动形式,除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也促进了同学、老师甚至不同学校间交流火花的碰撞,产生新的活力。
现在游戏技术的需求也让游戏企业与高校合作进一步加深。
人才与技术储备的同步进行
如腾讯2020年起向高校开放的开悟平台,是很典型的面向学生群体开放脱敏游戏数据集及游戏核心集群,并提供评估工具、计算平台以及其他研究支持服务,以测试并提升AI在复杂对战游戏场景下的多维度决策水平。同时后续与北大、清华、中科大等 19 所顶尖高校合作开发课程,让学生用更有趣的方式来理解机器学习、强化学习、多智能体决策等知识点来培养后备人才。
甚至Unity中国这样的引擎技术方都打起了高校合作的算盘。在前不久技术开放日的教育专场,来自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纽约大学与西交利物浦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分享了来自院校的教学心得。其中Unity中国团队也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实时渲染、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行业先进技术与高校课程融合,从而培养更多技术型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游戏技术与高校合作的既包括人才培养也包括技术合作探索。
7月举办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厦门大学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部门,筹备成立“游戏人工智能高校联合研究中心”,持续深化游戏人工智能的研究。
按照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张俊松的说法,游戏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催生了游戏人工智能前沿研究领域。游戏人工智能致力于创造类人水平的智能体,有助于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赛场上的重要部分。重视和推进游戏人工智能在前沿科技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是学界和业界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举例来说,FPS中的3D环境更能贴近人类在真实环境下的表现,具备提供跨领域研究的价值。而训练的成果,除了学术价值,可以更加直接的转化为游戏中的商业价值。
另一个直观的应用是天美在《逆战手游》中根据自回归神经网络算法模型(ARNN模型)应用的AI动作生成技术,简单来说是游戏中的NPC会根据玩家的实时行为进行动作反应,这些动作可以根据运动学原理,自主生成和调节,进而提升游戏的沉浸感和可玩性。
这个技术同样是与腾讯Robotics X 实验室合作,原本是训练AI让机器人生成模拟真实生物的动作表现,在游戏应用的同时,也加速AI训练的进度。
为推动产教和数实融合,7月底的2023中国国际AI游戏产业大会期间,多家参会企业和高校联合发起了“AIGC产教中心”,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游戏化、专业化培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还正式成立了“AI游戏教育与产业联盟专委会”,以此探索学界资源与产业深度融合,搭建高校与企业实时交流的平台。
简而言之,现阶段游戏企业与高校围绕游戏技术的合作,其实是人才培养与前沿技术探索同步推进。
在明确游戏技术作为企业未来发展重要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以及当下人才供需错配的困境下,与高校的合作还会继续深化。